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探究
来源:江苏商论 | 作者:wanhai | 发布时间: 2020-05-08 | 1396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学者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具体提出了研学旅行在“问题解决和思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自我管理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对社会与文化的包容能力、时间及财务管理能力及自我激 励和独立个人品性能力”八项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合二为一的新兴游学形式,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及青睐。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外出实践活动,具有其余众多课程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其研学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方法的探究性等。

有学者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具体提出了研学旅行在“问题解决和思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自我管理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对社会与文化的包容能力、时间及财务管理能力及自我激 励和独立个人品性能力”八项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还有学者借鉴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心智模型,特别阐释了研学旅行在知识心智、内在动机心智、多元文化经验心智、问题发现心智、专门领域判断心智和说服传播心智方面对学生心智能力培育的影响和意义。 

因此,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体验式素质教学模式,引发了国内教育界及旅游界的共同关注。

一、研学旅行发展现状

随着一系列鼓励研学旅行的政策的发布,国内以及国外的研学旅行市场发展迅速,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具体特点如下:

(一)国家支持,政策扶持力度大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研学旅行作为“旅游+”的一种重要新兴业态,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和政府诸多的政策支持。

从2013年开始, 不断有省市开始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2014年,国务院发文要求“支持研学旅行发展, 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范畴”。2016到2017年,原国家旅游局以及教育部先后推出一系列政策,给研学旅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规模扩大,发展空间大

教育部规定每个中小学每年必须开展一次研学旅行活动。目前,国内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超过两亿,各中小学都在全力推进研学旅行市场,在“旅游+”全面推进的发展机遇期,以研学旅行为代表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其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三)研学旅行产业链逐步完善

在各种政策以及市场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加入研学旅行队伍,形成了专门的研学旅行部门,并且出现了研学导师等新兴职业,研学旅行部门越来越重视与旅游景区的合作;中小学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参与,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 

(四)国内旅游资源价值高

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中国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旅游资源,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旅游强国以及旅游资源大 国。截至2018年10月,我国5A 级旅游景区数量为259个;截至2019年7月,中国世界遗产已达 55项,是与意大利并列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可供深入挖掘,能够支撑多样化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 

二、研学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研学旅行在各种优势与机遇的伴随下,发展态势迅猛,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研学旅行市场的有序发展方面, 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与困 扰。具体问题如下:

(一)参与主体了解程度低

研学旅行的参与主体为中小学生,目前在我国大力宣传研学旅行,各学校都在极力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背景下,作为参与主体的中小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内涵了解反而较少。

有学者对太原市中学生研学旅行市场进行问卷调查, 仅有 4.16%的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非常了解,大部分学生不清楚研学旅行的意义。

此外,在整个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也并未能很好地发挥参与主体的参与度,学生只能按照既 定的活动安排路线行动,没有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对学生能力以及素质方面的培养效果。

(二)准入门槛低,缺乏相应标准

研学旅行被认为是一项具有教育性、公益性的实践活动,该活动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从事研学旅行的旅行社资质各不相同,相应的保障机制也并不完善, 所推出的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旅行社工作人员还存在流动性大、定位水平低等特点。同时,对研学导师缺乏相应的从业准则和硬性的行业标准,监管力度不强,研学导师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支撑,导致目前研学旅行浮于表面,出现了“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局面。 

(三)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目前,缺乏对研学旅行过程性活动的监督和效果评价体系, 也缺乏研学旅行活动的规范性标准。众多学校并不具备独立组织研学旅行的能力与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出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得不将研学活动的组织交与旅行社或其他第三方机构。因政府及相关学校没有对第三方机构以及研学旅行过程的监督保障机制,致使研学旅行实际效果与预 期目标相差甚远。

(四)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研学旅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能够既考虑学生的过程性表现,也兼顾学生的最终收获, 是学校应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从目前研学旅行发展状况看,大多数学校在实施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对学生参与此项活动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或者缺乏,直接导致无法通过对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表现来综合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的教育目 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三、相关建议及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为应对日益增长的研学旅行市 场,实现研学旅行的良性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注重宣传,增强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认知度

“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在众多渠道中,新媒体无疑是比较受到学生青睐的一种宣传方式。在宣传过程中,要着重发挥如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多种新媒体的功效,通过这些新媒体宣传研学旅行活动的内涵及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 提升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认知度。通过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主人翁意识”地树立,通过探索、亲近大自然,真正发挥学生研学旅行的主体地位。

此外,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学校,也应充分认识研学旅行对扩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 维、提升学生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对研学旅行互动的宣传与扶持,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学校认真组织、学生自愿参与”的研学旅行活动机制,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功效。

(二)多方互动,重视研学旅行产品质量

1.研学旅行产品的顺利实施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互动。在研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加强与旅行社、各保险公司的合作力度,分散旅游风险,通过多方的有力互动,保障研学旅行产品的顺利实施。

2.目前,各个旅行社频繁推出研学旅行产品,研学旅行产品具有观光与学习的双重目的,这就要求研学旅行产品在活动设计中要体现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 研学旅行的内容应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要注意对应教学课堂,体现 “游”与“学”的结合。

由于旅行社对参与主体即中小学生的性格、学习行为、学习特点等均不了解,在产品设计方面存在脱节的现象。因此,在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方面,应加大学校的参与力度,发挥学校及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听取教师及学生主体的意见,针对学校参与研学旅行的不同动机,开发设计出目标明确、活动合理、符合学校要求的双向性研学旅行产品。

(三)加强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

研学旅行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十分严格,但目前由于研学旅行市场利润较低,研学导师大部分为兼职人员,且大部分为学校在读学生。这将导致研学旅行产品的价值体系难以得到实现。

各大研学机构应加强各类研学导师的培养,将研学导师进行细分,使研学导师能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在研学旅行这一特殊旅行方式实施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 “教师把控、导游引导以及专职研学导师指引”的管理体系,通过多维度的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研学旅行服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旅行+研学”活 动。

同时,应加强对研学旅行导师的知识、素养、医疗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注重对研学导师的组织 协调能力以及研究性教学能力的培养,政府以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研学旅行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提升研学旅行工作人员的从业能力,规范研学旅行市场的人员行为。

(四)加强过程监督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中要求:

“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应尽快健全与研学旅行活动相匹配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使对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表现和效果能够成为学生综合成绩评估的一个考核方面。务必公平、公正、准确地对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效果进行评估。

在评价体系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灵活多样、个性化原则的指导下,注重对学生过程评价、表现评价及结果评价三个层面。

表现评价和结果评价由研学导师和任课教师负责,关注点应为学生的综合表现及提交的研学成果,多方位、多维度的进行评估,如重点在技术性、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等方面。

过程评价由跟团导游及相应的跟团导师负责,主要关注学生遵守纪律的程度、参与活动的积极度、在活动中综合素质的提升度等方面。

最终,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共同从预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综合素质提升情况、学校及第三方的管理服务情况等多个角度对研学课程进行评估,不断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效果。

来源:江苏商论,作者崔英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研学新闻动态,尽在 研学旅行网
近期研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