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日均4.3件投诉,研学游竟然如此“出圈”
来源:南方都市报 | 作者:南方都市报 | 发布时间: 2024-01-31 | 438 次浏览 | 分享到:
研学旅行存在“四大问题”:游而不学成“通病”,研学效果不达预期;研学体验质价不符,涉嫌虚假宣传;安全措施不到位,出行食宿存隐忧;研学师资存疑,导师行为待规范。
近日,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日前发布2023年全省消费投诉情况,结果显示,2023年,浙江全省消保委共受理研学培训相关投诉1568件,相当于平均每天4.3件,投诉主要反映“研学游”价高质低,实际研学内容与宣传不符,研学质量难达预期;培训机构未按约提供培训场地、开展培训教学,售后服务渠道不畅通,设置苛刻退费条件,拖延或拒绝退费,因经营不善关门跑路等。

浙江省消保委列举的典型案例显示,消费者陆某投诉称,其在某微信公众号看到某研学旅游机构广告,宣称由浙大博士领衔的教研团队研发,内容包含浙大博士专题讲座、浙大优秀学子交流等,但事实上该机构只是将孩子们带到浙江大学参观楼宇,涉嫌虚假宣传。
2023年随着旅游市场恢复常态化,研学游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参与其中的市场主体显着增加,产品丰富程度明显提升,也给监管带来难度,“货不对板”“价高质低”“游而不学”等乱象频出。
不少业内人士反应,研学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鱼龙混杂,部分社会机构、个人以科普研学之名,开展各类名不副实的旅行活动,加上我国研学旅行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业标准,导致研学旅行准入门槛低,存在定价规则模糊、项目层层外包、产品资质不齐、安全问题难以保证等问题。
2023年10月江苏省消保委开展的研学旅行消费调查结果发现,研学旅行存在“四大问题”:游而不学成“通病”,研学效果不达预期;研学体验质价不符,涉嫌虚假宣传;安全措施不到位,出行食宿存隐忧;研学师资存疑,导师行为待规范。线上调查中,48.5%的消费者认为名校、博物馆打卡教育效果不佳,34.3%的消费者认为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效果打折扣。37.4%的受访者认为研学机构存在虚假宣传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课程缺乏目标、可操作性不强;主体多样化导致市场难规范;研学合同不规范增加维权难度等。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服务领域投诉情况专题报告》也将“研学旅行走样变味”置于投诉热点问题之首位。中消协指出,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研学旅行频频出现货不对板、游而不学、质次价高等问题。
中消协称,“研学旅行走样变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活动行程与合同约定不一致。一些研学旅行项目在参观地点、活动内容、住宿餐饮等方面与合同约定有较大出入。二是研学机构傍“名校”误导消费者。有些研学旅行项目声称与名校等机构合作,可以深度游览和感受名校氛围,但实际只是带学生到校门口打卡拍照。三是研学服务质价不符。有些研学旅行项目收费高昂,但参观的地点却是免费景点,实际成本远低于收费标准。
例如,2023年暑假,周女士花费2980元为孩子购买了湖北某旅游公司的研学旅游服务项目,该公司宣称与当地某学校合作进行研学旅行,在开营前表示孩子们都住酒店,开营后发现只有小学部学生住酒店,中学部学生住的都是公寓,而且公寓里水是臭的,也没有喝的热水。原定7月2日参观北京故宫,但是却让孩子们在门外晒了一下午的太阳也没有进入故宫,群内管理人员也不回复。之前还说去清华北大参观,但是实际只去了清华科技园,存在虚假宣传情况,消费者投诉要求退还费用。
中消协表示,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新兴的教育模式和消费业态。目前,除推荐性国家标准外,暂无国家专门法律法规或规章予以规范。根据研学旅行活动内容的不同,对其监管又涉及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建议尽快制定专门的法规或规则,明确研学旅行的主管部门,规范研学旅行的组织和实施,从行业准入、活动安全、信用约束等方面加强研学旅行的监督和管理,破解当前研学旅行领域各种乱象。提醒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时,不盲目跟风参与,要仔细查看合同主体、合同内容、合同责任等,并注意举办方的过往案例和评价信息。

特别声明:

本文来源于南方都市报,由研学旅行网整理发布。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行业高质量发展。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近期研学推荐: